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搜索中心

搜 索
  • 全站搜索
  • 搜索结果:1686

    抗间日疟子孢子单克隆抗体的研制(摘要)

    获1993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者:余文祥 余 蕾 李菊升 李崇珍 李学忠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 自从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建立细胞杂交瘤技术以来,单克隆抗体(McAb),以它极大的优势,在

    2005-05-09

    云南抗氯喹恶性疟的地理分布及抗性程度的变迁(上)

    获1993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者:杨恒林 车立刚 杨品芳 董 莹 陈文才 黄开国 何 慧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 提要:1981─1983年应用WHO推荐的体外微量法在滇西的瑞丽、滇南的勐腊

    2005-05-09

    思茅间日疟原虫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摘要)

    获思茅行署1986年度科技进步四等奖获奖者:汪文仁 李华宪 胡惠仙 王 翔 李光亮 黄国珍 李崇珍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 思茅是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中华按蚊为次要媒介,恶性疟、间日疟

    2005-05-09

    磷酸咯萘啶复方治疗抗氯喹恶性疟的疗效观察

    获省卫生厅1985年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者:车立刚 黄开国 杨恒林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 内容摘要:抗氯喹恶性疟的出现,影响了全球灭疟规划的进程, 是消灭恶性疟的一大障碍。 自1973年我省孟定首先

    2005-05-09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疟疾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研究—ELSA目测法与电光比色法的比较

    获1985年度云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者:金淑仙 杨品芳 李菊升 胡惠仙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 随着灭疟运动的开展,各种抗疟药物的大规模应用,疟疾流行的图像起了复杂的变化。传统的疟疾

    2005-05-09

    中国伊蚊—新纪录—辛东伊蚊

    获1994年度思茅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者:董学书 王学忠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 辛东伊蚊 Aedes(F.)sintoni Barraud,1924模式标本产地喜马拉雅山西部的克什米尔,其幼虫至今不详。1980年笔者等在

    2005-05-09

    云南南部一株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体外连续培养成功

    获思茅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者:朱兆鸿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 云南省是我国恶性疟流行的主要地区之一,恶性疟流行分布面广,特别是与缅甸、老挝接壤的边境县,恶性疟流行更为严重,随着抗疟工作的不

    2005-05-09

    云南维西间日疟原虫虫株的研究(摘要)

    获1984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者:陈国光 汪文仁等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 维西县位于北纬27°,东经99°,海拔在1750─3300公尺之间的高寒山区,年平均温度11.7℃,每年10

    2005-05-09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疟疾抗体

    获1993年度卫生厅表扬奖获得者:李学忠 金淑仙 杨品芳 余文祥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 提要:本文对采自我省不同疟区162份干血滴,包括恶性疟51例与间日疟111例,采用由当地分离的恶性疟原虫可溶性

    2005-05-08

    黑色按蚊和八代按蚊在滇西北地区的传疟作用

    云南省卫生厅1983年科技成果二等奖获得者:陈国光 王 翔 盛次星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 黑色按蚊(A. nigerrimus)是滇西北地区的优势蚊种,占按蚊总捕数的56.4%; 主栖室内,人畜血兼吸而嗜吸人

    2005-05-08

    滇ICP备05004264号-3

    Copyright © 滇ICP备05004264号-3

    技术支持:川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