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搜 索

OA登录

电子图书

东南亚某些地区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的敏感性监测与临床研究(摘要)

时间:2005-05-11

浏览量:2094

张再兴   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  思茅  665000

全文发表于《中国溴氰菊酯灭蚊防疟论文集》1996年专刊

 

    溴氰菊酯由于其高效、低毒、残效期长、不污染环境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昆虫防制。80年代以来应用于灭蚊防疟工作中,在我国已有较多成功的经验报道。云南省在这方面亦作了较多工作,特别是在实验室和现场效果观察方面,但是,由于经费限制,大面积现场应用的不多。

    一、研究

    1、蚊虫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  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张彦正等1986年应用成蚊接触法,幼虫浸渍法测定室内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成蚊(室内饲养,谢拉氏3-4期)和幼虫(三龄脱皮后2天的幼虫)。对溴氰菊酯(K-OthrineRoussel-Uclaf)的敏感性。结果,三种蚊成虫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045%00.6%、和0.352%,回归方程为Y=1.8563X+3.832Y=7.3531X-2.2281,和Y=2.6298X+3.562,三种蚊幼虫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0.0445mg/L0.0488mg/L0.0557mg/L。回归方程为Y=2.9539X+3.0791Y=3.748X+2.4243Y=6.1247X+0.4324。表明在云南,不同蚊种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1991--1994年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杜尊伟等,采用WHO推荐的区分剂量法在全省现场调查了蚊虫对溴氰菊酯等7种杀虫剂的敏感性。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用成虫,致倦库蚊和三带啄库蚊用幼虫,前二者对二氯苯醚菊酯的区分剂量均为0.2%1小时,对溴氰菊酯的区分剂量均为0.01%mg/L20分钟后,二者对氯苯醚菊酯和溴氰菊酯的区分剂量均为0.001。结果,中华按蚊和昆明按蚊对二氯苯醚菊酯的敏感性调查22个点,其中16个点出现中级抗性;对溴氰菊酯敏感性调查23个点,其中12个点出现中级以上抗性;致倦库蚊对前二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分别调查1617个点,其中分别有6个和3个点出现中级以上抗性;微小按蚊对前二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均调查3个点,对前者均敏感,而对后者一个点出现中级抗性;三带啄库蚊则均调查5个点,对前者1个点出现中级抗性,对后者2个点出现中级以上抗性。这一结果表明尽管此二种杀虫剂在云南的使用范围和时间非常有限,但是在有的地区已有不同程度的抗性出现。是否由于与其它杀虫剂有交叉抗性,或是存在自然抗性?值得深究,以便指导应用。[NextPage]

2、溴氰菊酯滞留喷洒

1)、持效观察①水石灰粉刷墙  用凯素灵按剂量25mg/m2喷洒一墙面为水石灰粉刷墙的密闭小屋〔3.55(W)X2.87(H)X3.73(L)m〕,采集村寨内的牛房中的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每5天放入一次,观察24小时内的击倒情况。结果在喷后3天内有100%击倒毒效。15天降为80%,20天内可有50%的击倒毒效。②竹木(纤维板)和土质模拟墙  用凯素灵按剂量25mg/m2喷洒在竹木(纤维板)和土质模拟墙上,采集中华按蚊,用漏斗强迫接触法接触15分钟。结果,在竹、木质墙面上,持效好,达40天以上,而土质墙面持效差,喷洒当天仅有40%的死亡率,示其不宜用于土质墙面的喷洒。

(2)、 现场喷洒效果观察  采用溴氰菊酯2.5%乳剂25mg/m2,,DDT胶悬剂(44%)2g/m2进行现场(设对照点)观察其室内滞留喷洒对蚊虫和疟疾发病的效果。结果显示溴氰菊酯对总捕获蚊数30天内下降效果明显,但60天时与DDT无差别;对家栖的迷糊按蚊、库态按蚊,以及野栖的菲律宾按蚊的密度下降的效果较DDT好得多,可达60天。但是对半家栖蚊种中华按蚊,仅有短期的效果(15天);对微小按蚊在20天内的效果好,但不如DDT(达60天)。溴氰菊酯喷洒和DDT喷洒一样,均控制了当地的主要传疟媒介,阻断了婴儿感染疟疾,溴氰菊酯组与DDT组相比,明显降低了居民带虫率(50天内)。

张永信等采用溴氰菊酯25mg/m2进行室内外喷洒,发现现场其效果不如DDT室内外滞留喷洒,亦不如溴氰菊酯浸帐(15mg/m2)加室外25mg/m2喷洒的效果。

    3、溴氰菊酯浸泡蚊帐

    (1)、残效观察   黄国珍等在试验室观察了溴氰菊酯浸帐对微小按蚊和中华按蚊的残效。以15mg/m2的溴氰菊酯(纯品)浸帐,每一次采用室内饲养的羽化5-7天龄,胃血消化谢拉氏3-4期的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用玻璃斗强迫接触法和闭帐自然接触法接触30分钟进行处理帐和对照帐的残效测试。30分钟后中断接触恢复饲养24小时观察死亡率,以恢复饲养后死亡率低于50%为失效标准,结果微小按蚊观察了3个月,浸药帐的自然法和强迫接触法死亡率分别为93.3%-100%和89.1%-90.8%,同期空白对照自然法和强迫法的死亡率分别为6.6%-10%和3.3%-8.3%。提示对微小按蚊的毒杀效果好。

   对中华按蚊观察了13个月,浸药帐(不洗涤)的自然法和强迫法死亡率分别为51.7%-100%和4.7-95%(后者在前10个月死亡率大于50%)。而同期空白对照自然法和强迫法的死亡率均为0-5.0%,提示溴氰菊酯浸帐的残效明显,可达13个月。

黄国珍等同时观察了浸帐洗涤后的残效果,溴氰菊酯浸帐后第6个月第一次洗涤后3个月内,其杀灭中华按蚊的死亡率在68.7-90%之间,第12个月第二次洗涤时,降低到30%,提示第6个月洗涤后,其残效仍可维持2-3个月,一年内洗涤两次第二次洗后全部失效。溴氰菊酯浸帐后第12个月第一次洗涤后,其对中华按蚊的死亡率立即降至50%以下,提示溴氰菊酯浸帐后第12个月洗涤后全部失效。同时观察到太阳直晒毒效会降低。

张永信等以5mg/m2。10 mg/m2和5mg/m2溴氰菊酯浸帐,采用夜间从牛厩捕获的吸饱血中华按蚊于次日进行测试残效。选用二种观察法,(1)触法,将按蚊放入药帐内,让其接触帐壁5分钟后,移出于蚊笼内饲养24小时观察死亡情况;(2)自然法,将按蚊放入蚊帐后,定时观察击倒并从帐壁掉下的蚊虫,分别计算半数和全数击倒时间。结果,中华按蚊接触10mg/m215 mg/m2药帐均于2小时内死亡,而5 mg/m2药帐24小时后校正死亡率为69.7%。与10 mg/m2药帐有非常显著的差异。10 mg/m215 mg/m2药帐的半数和全数击倒时间基本一致。而5 mg/m2药帐的均较长,提示前二者的浸帐效果好,观察15 mg/m2药帐的持效时间,发现其使中华按蚊死亡率达100%可维持4个月以上。[NextPage]

2)、现场观察  张永信等1986年选择居民蚊帐保护率为85%,总人口为943人的4个傣族村庄观察采用溴氰菊酯浸帐(15 mg/m2)和室外溴氰菊酯25 mg/m2喷洒(I组);单用50%DDT胶悬剂以2 g/m2室内外喷洒(II组);25 mg/m2溴氰菊酯室内外喷洒(III组),以及空白对照(N组)对中华按蚊的效果。结果,在4个月的观察期内,I组和II组密度均比灭蚊前密度下降,而III组第四个月密度即明显上升,高于灭蚊前,I组对媒介能量的影响最大,N组的影响最小,I组、II组主要是影响按蚊的预期传染性寿命和叮人习性。提示溴氰菊酯浸泡蚊帐加外环境喷洒的措施,比DDT滞留喷洒的效果好。单用溴氰菊酯喷洒效果不理想。表明在蚊帐使用率高,群众不易接受DDT室内喷洒的地区,采用室内溴氰菊酯浸帐加外环境喷洒,不仅是有效的媒介防制措施,且比全面滞留喷洒要节约药品和开支。

张再兴等1989年在蚊帐使用率为95%,总人口数1479的佤族居民点观察了15 mg/m2溴氰菊酯浸帐的作用。结果与上述相反,发现浸帐前后对中华按蚊的人、牛房和室外密度均无影响,推测可能与当地中华按蚊偏野栖和偏吸畜血,以及当地居民人住上牛住下的竹墙草顶的住宿条件有关,但是溴氰菊酯浸帐(15 mg/m2)使人房微小按蚊密度下降67-94%,使人、牛房合计的密度下降67-91%。且可缩短微小按蚊的寿命,但对室外微小按蚊活动无影响。提出在类似地区单用溴氰菊酯浸帐不能完全控制疟疾媒介,尚需与其它措施综合使用,才能取得满意的防制效果。

二、应用

80年代以来,我省各地均有零星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灭蚊防疟的应用,如1994年使用溴氰菊酯浸帐,保护人口为178714人,而DDT喷洒区保护人口1583863,仅为后者的十分之一强,未再大面积、大规模的使用。疟区多采用溴氰菊酯浸帐与DDT室内滞留喷洒等措施配合使用,效果各地不一。如1989年在沧源县的班老乡间日疟和抗氯喹恶性疟混合流行区控制疟疾暴发流行时,采用溴氰菊酯浸帐,DDT室内滞留喷洒,全民间歇预防服药以及假定性治疗等综合防治措施,取得发病率比1988年同期下降81.0%的良好效果;近年元江、新平等县应用溴氰菊酯浸帐结合DDT滞留喷洒等措施,未能缓解疟疾发病回升的势头。勐海县打洛镇1983-1988年,前3年采用全面DDT喷洒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疟疾年带虫发病率稳定在0.2%-0.3%,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率从1982年的29.4%降到19867.2%。居民疟原虫携带率从1982年的8.7%降到19860.06%。人房和人诱调查未捕到微小按蚊,牛房密度0.5/人工小时,后3年改用以全面溴氰菊酯浸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1988年年带虫发病率上升到0.8%,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率和居民疟原虫携带率上升到14.7%1.5%,人房和人诱调查均能捕到微小按蚊,平均密度分别为0.5/人工小时和0.9/ 人夜,牛房密度上升到1.6/人工小时。推测与改用全面溴氰菊酯浸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有关。

    总之,云南省应用溴氰菊酯浸帐灭蚊防疟还比较局限,各地的效果亦不一致,可能与云南省媒介及其生态行为复杂,民族众多,社会、经济和行为等方面不一致有关,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在无使用蚊帐习惯的少数民族地区,采用溴氰菊酯浸帐灭蚊,涉及改变生活习惯,须有强有力的督促措施为后盾,才能使居民人人养成利于疟防的新习惯。

图表及参考文献略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联系电话

0879-2122152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西园路6号

ADD:6 Xiyuan Road,Puer,Yunnan,P.R.China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滇ICP备05004264号-3 滇公网安备 53080202000356号

技术支持:川海科技

本站部分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健康咨询

合作交流

科研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