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搜 索

OA登录

电子图书

中国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启动仪式

时间:2005-10-18

浏览量:2659

1013,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卫生部、外交部、财政部、工商总局、烟草专卖局等部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启动仪式。参加会议的还有教育、质检、税务、妇联、共青团等部门负责同志、群众团体、非政府组织负责人、知名专家学者以及WHO驻华代表处等国际机构的代表共200多人。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烟草专卖局、工商总局的领导在会上发言。王陇德副部长在启动会上讲话指出,2005828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这是中国乃至国际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件大事,也将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烟草危害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是人类健康所面临的最大的但可以预防的危险因素。烟草对健康的危害已经被严格的科学研究所证实,过去50年,上万个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烟草、吸烟是肺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全球70-80%的死亡与之有关。

目前,全球有11亿吸烟者,每年导致近500万例可以预防的死亡。我国是世界上烟草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分别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我国约有3.5亿吸烟人口,根据全国吸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5岁以上人群总吸烟率为37.6%,男性为66.9%,女性为4.2%2002年调查显示,青少年,特别是年轻女性吸烟率呈上升趋势,被动吸烟的人约占51.9%70%的吸烟者不打算戒烟,戒烟者中复吸的比例很高,公众对吸烟危害的基本知识缺乏了解。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近100万。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肺癌死亡率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成为目前肿瘤死亡的第一位死因。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控制吸烟工作,从1979年政府倡导控烟工作以来,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广告法》、《烟草专卖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务院颁布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卫生部与交通、铁路、民航、建设和工商等有关部委分别制定了如交通工具及其等候室禁止吸烟的规定、无烟草广告城市认定等政策措施,这些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定对控制烟草危害,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供了法制管理的基础。20004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国家计委、卫生、外交、经贸等12个部(委、局)组成的政府间谈判协调机构,积极支持并参与了《公约》的谈判

和制定。20031110,中国政府正式签署《公约》,并于今年8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正式批准《公约》。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控制烟草危害,保护人民健康也给予了极大地重视和关注,1997年,江泽民同志出席了在中国举办的第十届世界烟草或健康大会。2004年,温家宝总理同WHO总干事李钟郁先生会谈,承诺2008年北京将举办无烟奥运会。为提高公众对烟草危害的认识,卫生部门结合每年世界无烟日,针对无烟公共场所、无烟体育、无烟影视、医务工作者控烟等主题,组织了多种形式和内容的群众性控烟活动。我国参加了5届国际戒烟竞赛,2次获国际大奖。群众的参与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戒烟取得明显效果。尤其是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广大控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创无吸烟场所、无吸烟单位的活动广泛开展,据2003年统计,各地创建无吸烟单位达36319个。今年,我部与工商总局命名了14个无烟草广告城市。特别是中国民航、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濮阳市、体育总局、工商总局、铁道部等部门因长期以来卓有成效的控烟工作受到了WHO表彰。

    王陇德副部长表示,中国的履约工作倍受国际关注,减少烟草消费仍面临许多挑战。减少烟草消费的措施涉及提高烟草税收、公共场所禁烟、禁止烟草广告与促销赞助、烟盒包装的健康警语、作物替代与多种经营、国际贸易、避免青少年接触烟草与戒烟干预措施、健康教育与信息发布等多项工作。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结合中国国情制定有效的控制策略。王陇德副部长强调,烟草危害控制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公共卫生工作,也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社会与经济问题。因此,履行烟草控制框架

公约需要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采取综合措施。卫生部门将根据履约协调机构工作部署,从制定全国控烟工作规划入手,加强控烟宣传力度和履约能力建设,进一步促进和提高公众对烟草危害的认识,采取和实行有效的立法、行政等措施,保护人们在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室内工作场所避免接触烟草烟雾。要重点做好青少年控烟、公共场所控烟和预防被动吸烟,并开展治疗和戒断烟草依赖等服务。努力发展跨部门合作,依法加强公共场所禁烟和无烟草广告城市认定等工作。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推动医院、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健康促进工作,积极营造烟草控制法律的支持性环境,促进人群的健康,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滇ICP备05004264号-3 滇公网安备 53080202000356号

技术支持:川海科技

本站部分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健康咨询

合作交流

科研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