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搜 索

OA登录

电子图书

中国这十年·今天看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和高原湖泊篇

时间:2022-07-21

浏览量:2567

7月21日,中共云南省委“中国这十年·云南”主题新闻发布会在昆明举行。发布会主题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宁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予波回答有关提问,省委副书记石玉钢主持。

一起来看发布会答记者问环节

image.png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云南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物种基因库”,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有目共睹,请问云南是如何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也走在全国前列,下一步云南将怎样开

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

王予波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开展的工作是“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取得的变化是“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这些变化,在座的每一位同志都有很深刻的感受。美丽云南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殷殷嘱托,以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来定位自己的职责,以“排头兵”来要求自己的工作,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在云南,可以说处处好山、好水、好空气、好生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守护“绿水青山”、铸就“金山银山”已成为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和共为。记得两年前,我到迪庆州维西县塔城镇海尼村阿古玛、册家洛两个村民小组调研时,我问两个村民小组长,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告诉我印象最深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问为什么?他们说生态保护好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收入也高了。我听了很受教育,也很感慨。这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广泛深入人心。

image.png

洱海西湖 陈飞 摄

长期以来
我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道路
推动生态高颜值与发展高质量齐头并进
在保护“绿水青山”上
我们主要抓了3件事

一是水。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是云南的“标配”。统筹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全省优良水体比例达89.6%,十年提升了34.5个百分点。坚决担起长江上游生态保护政治责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致力把赤水河流域打造成为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流出云南的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实现了“一江清水出云南”。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保护修复,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

二是气。蓝天白云、清新空气是云南的“标识”。调整优化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全面完成“散乱污”企业整治、小锅炉淘汰任务,提前淘汰近15万辆黄标车,全省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8%以上,今年上半年达99.4%。

三是土。青山常绿、良田沃土是云南的“标签”。全面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推进实施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等,全省受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分别达90%和100%,连续4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云南94%的国土面积是山区,我们持续推进“森林云南”建设,扎实开展“绿美云南”行动,全省森林面积3.74亿、森林覆盖率65.04%、森林蓄积量20.67亿立方米,这几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image.png

罗平油菜花梯田

在转化为金山银山上
我们主要推进了3项工作

一是推动工业绿色转型。绿色能源跃居为云南第一支柱产业,绿色铝硅产业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4.56%,碳排放强度降低24.72%。

二是推动农业绿色崛起。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居全国第7,“云系”“滇牌”农产品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连续多年位居西部省区第1。

三是推动文旅产业绿色升级。一流生态资源加速转化为一流文旅产品,七彩云南成为世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刚才,王宁书记已经做了详细介绍。这两天到云南旅游的势头,我想在座的记者们也都有很深切的感受。有网民这样表述:感觉全中国一半的游客都到云南来旅游了。确实,这两天云南旅游的势头很好。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已经多日保持单日运送旅客量全国第一,每天近11万人,铁路日均发送旅客人数峰值超过30万人,还有自驾游等等,旅游复苏势头很猛。与此同时,我们疫情防控的压力很大,在旅游强劲复苏的势头下,我们要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我们坚持防得住是硬道理、防得好是硬要求,精准落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疫情,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为旅游业恢复创造良好环境。

image.png

半山酒店助力云南文旅融合

刚才记者朋友谈到了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这是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很有成效、很受关注的一项工作。在这件事上,我们不仅抓得早、也抓得紧,早在2013年就印发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率先发布省级生物多样性白皮书和生物物种名录,先后发布丽江宣言、腾冲纲领、西双版纳约定,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全省90%的重要生态系统、80%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去年的COP15第一阶段会议让大美云南生物多样性惊艳全球,亚洲象北上南归之旅温暖了世人。

image.png

亚洲象北移南归

我们深知,生态环境是云南最重要的优势、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将聚焦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深耕绿色发展沃土,培育绿色发展动能,擦亮绿色发展名片,坚决守护好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我们是舍得眼前利益的、是舍得增长速度的、是舍得GDP的!正因为有了这些“舍”,我们才会有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得”。

image.png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云南是祖国西南的重要生态屏障,拥有滇池、洱海等一串“高原明珠”。近年来,云南在九大高原湖泊治理上不断取得新进步,湖泊水质逐年见好。

能否详细介绍一下云南在九大高原湖泊治理和保护方面的“顶层设计”是如何规划的?目前,是否达到预期?对今后的治理保护工作有什么样的计划和考量?

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

王予波

感谢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的提问。云南广播电视台始终聚焦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为讲好云南故事、传播云南声音、展示云南形象作出了积极贡献。我觉得你的提问反映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对九大高原湖泊的高度关注。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是我国断裂构造型湖泊的典型代表,多为封闭、半封闭型,抗干扰和自我修复能力不强,湖泊生态一旦破坏,治理修复难度很大。九湖都位于坝区,湖面面积1042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0.26%,流域面积8110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05%,面积虽然不大,但功能极其重要,承载着700多万的流域人口,是重要的生态系统、生命系统,在保护治理九大高原湖泊上,不能有任何闪失。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始终牵挂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工作,2008年11月到云南考察时就专门考察滇池治污工程和五甲塘湿地公园建设情况;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洱海边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滇池边叮嘱我们“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image.png

滇池 高伟 摄

近年来
云南省委、省政府
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坚持把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
作为压倒性任务
以坚定立场、忠诚品质、过硬能力、顽强意志
深入实施“湖泊革命”攻坚战
推动保护治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
再到“全域联治”的重大转变

image.png

大理洱海海菜花开 杨继培 摄

工作有5个“空前”的特点

一是重视空前

九湖省级湖长全部调整为省委常委担任,王宁书记和我分别担任洱海、抚仙湖省级湖长,常态化开展巡湖,深入现场开展调研、督促、检查工作,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有实”向“有能有效”转变。构建党委巡视巡查、人大常委会监督、河(湖)长制督察、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湖泊管理局监督、社会公众和媒体监督的九湖保护治理工作监督体系,形成合力,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image.png

星云湖 江川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二是投入空前

2018年起,省级财政每年投入36亿元用于九湖保护治理,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十年来共计投入1026.55亿元,其中各级各类财政资金投入721.29亿元。

image.png

抚仙湖 徐万林 摄

三是力度空前

我们以破局姿态、根治气魄、雷霆手段,坚决全面彻底推进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工作,累计拆除建(构)筑物面积110.69万平方米,恢复生态湖滨带14公里,初步构建起滇池沿岸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格局,生态空间加大,公共属性回归,群众反映良好,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树立了铁规矩、新标杆。全面启动抚仙湖开发项目熔断机制,果断叫停抚仙湖周边达数百亿元的开发项目。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系列攻坚战,推动洱海保护由抢救性治理转为保护性治理。

image.png

杞麓湖 黄俊 摄

四是措施空前

我们完成九湖“两线”(湖滨生态红线、湖泊生态黄线)划定,全面加强“三区”(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保护缓冲区、绿色发展区)管控,九湖生态保护核心区面积165.8平方公里、是之前一级保护区面积的2.8倍,生态保护缓冲区面积达680.5平方公里。我们正在有序推进新一轮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条例修订工作。

image.png

洱海 图源:视觉中国

五是成效空前

2020—2021年,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洱海水质评价结果连续两年为“优”。2021年,抚仙湖流域治理被列入10个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典型案例。2022年6月,洱海流域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

image.png

程海 永胜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当前
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中向好
部分主要超标指标数值大幅下降
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与2012年相比,2021年泸沽湖、抚仙湖水质保持Ⅰ类,洱海水质由Ⅲ类好转为Ⅱ类,滇池草海、外海以及星云湖均实现脱劣,水质类别分别达Ⅲ类、Ⅴ类以及Ⅴ类。

image.png

游客在环洱海生态廊道上骑行(2021年1月3日摄)丁怡全 摄

随着水质的变好,环境的变好,这些湖泊周边游客也骤增,此时此刻就有2万多游客在洱海生态廊道争相打卡。到今年年底,环滇池生态廊道将全面建成,同时环滇池“最美公路”也将建成,我想到时候大家去实地看一看,肯定会有新的感受。

image.png

滇池水杉 崔永江 摄
下一步工作中
我们将坚持
依法治湖、科学治湖、系统治湖、责任治湖
始终牢记湖泊是公共空间
牢牢守住
“湖泊是用来保护的,不是用来开发的”底线
紧紧抓住减少入湖污染负荷这一关键
一体推进治污水、治农业面源污染
治垃圾、改善湖泊水生态
“一湖一策”建设绿美河湖、健康河湖、幸福河湖
让高原明珠更加璀璨夺目、永放光彩
image.png

泸沽湖 丽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是对水质优良的泸沽湖、抚仙湖,坚持“预防为主、生态优先”,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监测、监控预警及风险防范能力,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健康。

image.png


阳宗海 阳宗海融媒体中心供图

二是对水质良好的洱海、阳宗海、程海,坚持“保护优先、系统施治”,通过调整流域内产业结构、完善截污治污体系、实施生态修复水源涵养等,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image.png


异龙湖 许建勋 摄

三是对污染治理型的滇池、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通过控源截污、入湖河道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及建设、污染底泥清淤、生态补水等措施,持续降低富营养化水平,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滇ICP备05004264号-3 滇公网安备 53080202000356号

技术支持:川海科技

本站部分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健康咨询

合作交流

科研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