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搜 索

OA登录

电子图书

云南维西间日疟原虫虫株的研究(摘要)

时间:2005-05-09

浏览量:1920

1984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奖者:陈国光  汪文仁等

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

 

维西县位于北纬27°,东经99°,海拔在17503300公尺之间的高寒山区,年平均温度11.7,每年10月至次年4月的气温均不适于间日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 当地疟疾流行时间约34个月(每年69 ) 维西是间日疟流行区, 以往发病一直很高,1981年疟疾发病居全省首位。以往采用的抗疟措施效果都不满意,经过调查, 认为与当地间日疟原虫的生物学特性有密切关系。为此, 我们开展了对维西间日疟原虫虫株的研究,其目的旨在了解当地疟疾感染的时间和发病规律,以制订相应的防治对策。

本研究于1982年─84年,先在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长潜伏期间日疟现场试验和现场人工感染实验等工作,筛选出长潜伏期间日疟虫株,然后在实验室进行转种分离, 以此同时对该虫株的生物学特性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一、当地的疟疾发病在过去的24年中,高峰月出现在流行季节前的5月或6月的有20( 83.3%),比当地主要传疟媒介黑色按蚊的密度高峰早12个月,而且流行季节前的疟疾发病中有40.40%在近年内无疟史,他们感染时间只能是上一年度的流行季节,经过一个长潜伏期后(320天左右)发病,这一调查与间日疟长潜优期的现场试验结果完全一致。

二、现场人工感染实验:8名志愿者(均为本课题组成员)有5例短潜伏期发病,3例长潜伏期发病(潜伏期323天、328天和335天)。

三、用现场证实的长潜伏期病例,在实验室进行两次转种分离,第一种转种3例均为长期潜伏期发病(潜伏期229324335天);第二次转种15例,有7例短潜伏期发病,有8例观察94天仍未发病。从现场人工感染实验和实验室转种分离的观察结果都证实当地间日疟原虫的潜伏期是有长有短的,长短相兼的,复发率不高,但有近期复发和远期复发之分;对伯氨喹啉和氯化喹啉都很敏感。按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间日疟原虫的分型标准,拟为温带株。在实验观察中显示,阳性蚊叮咬数的多少与潜伏期的长短有一定关系。

长潜伏期间日疟的证实,在我省尚属首次,它剖析了过去以对象投药作休止期根治效果不好的原因。当我们试验采用发病高峰前12个月全民投服伯喹180毫克(成人量)后,发病可迅速得到控制。这一结果为今后滇西北,滇东北和滇中广大类似间日疟流行区的疟疾防治,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联系电话

0879-2122152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西园路6号

ADD:6 Xiyuan Road,Puer,Yunnan,P.R.China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滇ICP备05004264号-3 滇公网安备 53080202000356号

技术支持:川海科技

本站部分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健康咨询

合作交流

科研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