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搜 索

OA登录

电子图书

省寄防所两项成果荣获2016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

时间:2017-03-28

浏览量:4667

 

    根据省人民政府文件《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6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云政发[2017]11号)精神,以本所为第一完成单位申报的成果云南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性变迁研究及应用荣获2016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与昆明医科大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申报的成果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抗药性研究及中国猴疟模型的建立荣获2016年度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获奖成果简介:

    获奖成果一:云南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性变迁研究及应用(荣获2016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主要获奖人:杨恒林,汤林华,刘慧,黄芳,聂仁华,李美,张国庆,李春富,李兴亮

    获奖单位:1.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成果主要创新点及取得的成绩:织开展多项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抗性项目研究,首创青蒿素类药物抗性测定板与方法;证实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治疗恶性疟疗效仍然显著,可以作为治疗恶性疟的一线药物继续使用;发现中缅甸边境恶性疟原虫K13基因突变,突变率为47.87%(225/470),突变位点不同其他地区,以F446I位点突变为主,占突变总数的75.56%;发现中缅边境地区青蒿素清除恶性疟原虫时间明显延长与K13基因F446I位点突变明显相关;发现云南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抗性在时间、空间和恶性疟病人分布已经变迁。发表论文30多篇(9篇被SCI收录)单篇被SCI引用86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创新的测定方法和抗性判定标准被卫生部疾控局出版的《疟疾防治手册》,《中国疟疾的控制与消除》等收录,对指导我国抗疟药监测、药物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作用。延缓恶性疟抗性研究成果对复方抗疟药研究开发、我国抗疟药政策的修订、以及2004 年WHO提出采用青蒿素复方药物替代单方治疗恶性疟的药物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应用到国家《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推进了我国消除恶性疟进程。近期湄公河流域某些国家报道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复方药物产生抗性,本研究发现该药对云南恶性疟疗效显著,为WHO全面、客观了解该药具有重要意义。部分成果已经被多所大学和有关研究单位应用于(见应用证明)抗疟药的筛选、研发、抗性机理研究、控制抗药性等领域研究,对推进该领域的科学发展、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等具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获奖成果二: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抗药性研究及中国猴疟模型的建立(荣获2016年度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主要获奖人:杨照青、黄亚铭、何永蜀、张荣平、吴兰鸥、杨恒林、孙晓东

    获奖单位:1.昆明医科大学,2.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重要发现:

    1.中缅边境疟疾流行因子分析、恶性疟原虫流行强度及抗药性研究:首次明确提出2周内在缅甸停留过的人员是中缅边境输入疟疾的主要来源。首次研究报道了耿马、勐腊两地及中缅边境kachin地区恶性疟原虫的最低原虫感染度为1.21,1.30,1.4,摸清流行区的疟原虫的主要优势态型,为疟疾流行动态监测提供了重要基础。首次通过精确测定方法,报道了中缅边境kachin地区恶性疟原虫的氯喹、哌喹、奎宁、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甲氟喹、苯芴醇的IC50值范围。首次研究报道了kachin地区恶性疟原虫的Pfcrt,Pfmdr1,Pfdhfr,Pfdhps,Pfnhe1,PfATP6,Pfmdr6及PfMT相关抗药性基因的多态性。

    2.中国猴疟研究:首次对中越边境自然感染的猴疟原虫进行形态、生活史及分子系统研究,确定虫种为猪尾猴疟原虫(Plasmodium inui)。并且建立国内唯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的灵长类猴疟动物模型。
 
    3.创立PCR-RFLP方法研究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裂殖子膜表面蛋白3β基因多态性,能够作为一个非常理想的监测种群多态的分子标记基因,该方法简单、快捷、敏感、经济,系鉴定混合株、多态性的适用方法。


(科研教育科 供稿)

联系电话

0879-2122152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西园路6号

ADD:6 Xiyuan Road,Puer,Yunnan,P.R.China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滇ICP备05004264号-3 滇公网安备 53080202000356号

技术支持:川海科技

本站部分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健康咨询

合作交流

科研工作

返回顶部